文︱陆弃
近日,伊朗外交部副部长马吉德·塔赫特-拉万希在接受美国全国广播公司采访时重申,伊朗支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核问题,但条件明确且坚决:美国必须先让伊朗相信,在谈判期间不会使用军事力量。这一发言,无疑释放出伊朗愿意与美国恢复谈判的积极信号,却也鲜明地揭示了当前美伊关系中最难跨越的障碍——双方之间深刻的不信任与军事威胁的阴影。
回顾过去数月,美伊核谈判本有望走出停滞。双方自今年4月中旬以来已进行了五轮会谈,显示出一定的外交进展和谈判意愿。然而,6月中旬发生的一系列军事事件彻底打破了这一势头。以色列于6月13日对伊朗发动针对核设施和导弹基地的系列袭击,随后伊朗以导弹和无人机报复,再紧接着美国6月22日空袭伊朗三处关键核设施。正是在这一连串的军事行动冲击下,原定6月15日的第六轮核谈判被迫取消,双方陷入僵局。
伊朗此次提出的“必须消除军事威胁”的条件,既是对美国此前单边军事打击的回应,也是在试图重新夺回外交谈判的主动权。马吉德·塔赫特-拉万希所言,“让德黑兰相信不会遭受军事打击”并非无的放矢。伊朗长期被美国及其盟友视为地区“威胁”,美国政府多次不惜动用制裁与军事手段压制伊朗核计划,这使得伊朗在外交谈判时难以放下戒心。换言之,伊朗并非反对谈判,而是要确保谈判是在无军事压力的安全氛围中展开,否则谈判将变成无意义的形式主义。
展开剩余67%此举背后实际上反映了美伊双方根本的矛盾与博弈。伊朗视其核项目为国家安全防线和地区战略的核心,而美国和以色列则将其视为对以色列生存构成严重威胁的存在。双方的互不信任、对战略意图的极端怀疑,使得谈判注定充满阻力。即使双方愿意坐下来对话,如何拆解积累已久的敌意,消除彼此对军事打击的恐惧,仍是悬在核谈判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。
与此同时,美国方面的态度同样扑朔迷离。尽管有报道称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可能与伊朗外长阿巴斯·阿拉格齐在奥斯陆会晤,但双方官方对此均未予证实。这种若隐若现的态度,反映了美国政府在如何平衡外交谈判与军事威慑之间的矛盾心态。一方面,美国不愿放弃对伊朗的制裁和军事压力,视其为遏制伊朗核计划和地区影响力的关键手段;另一方面,美国又意识到仅靠军事手段无法根本解决问题,谈判成为不得不采取的外交路径。如此,双方在谈判桌上的互动注定是极其脆弱和敏感的。
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当前中东局势的危险程度。伊朗与以色列的对抗已升级至军事冲突的边缘,美国的直接介入更使得局势难以预测。即便核谈判重新启动,也极可能因突发军事事件而反复受阻,双方一有风吹草动,和平进程便难以为继。中东地区作为世界战略要冲,局势的任何风吹草动都牵动全球政治格局的神经。
此外,核谈判不仅是美国和伊朗两国间的事,还涉及欧洲联盟、俄罗斯、中国等多方利益。各方的利益纠缠与角力使得谈判充满不确定性,也给地区和平蒙上阴影。尤其是在当前全球战略格局变化的大背景下,美伊核谈判的成败,必然成为衡量中东地区乃至国际安全局势的重要风向标。
鉴于此,未来一段时间内,伊朗与美国之间的核谈判势必处于反复博弈状态。双方均希望通过外交途径解决问题,却都在用军事力量作为谈判筹码,意图在对方让步之前保持战略优势。美国如果不能打消伊朗对军事威胁的担忧,主动提出切实的安全保障方案,谈判只能陷入无休止的僵持。反之,伊朗也需在坚持安全前提的同时,展现更多谈判诚意,避免将外交局限于对抗和威胁的框架中。
总的来看,伊朗愿意恢复谈判固然是积极信号,但这份信号背后隐含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。面对中东日益紧张的军事对抗和复杂的国际环境,谈判能否真正开启和平通道,关键在于双方能否打破相互猜疑的枷锁,营造一个无军事威胁的对话环境。否则,谈判不过是浮于表面的修辞,实质冲突与危机随时可能爆发。
未来,美伊核谈判的走向将直接影响中东局势的稳定,也牵动全球战略安全的神经。美国政府如果想真正推动和平解决核问题,必须在放弃“军事优先”策略上下定决心,摆脱依赖军事威慑的思维模式,建立基于信任与安全保障的持久外交框架。只有如此,才能避免这场国际安全难题成为新一轮冲突的导火索。
与此同时,国际社会也应高度关注这场谈判,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,敦促双方克服障碍,推动对话进程。否则,中东火药桶上的火星难以扑灭,核问题的阴影将继续笼罩该地区及全球和平前景。
发布于:江苏省股指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