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500万人苦等多年,8年心血即将开花结果,《731》本该在7月31日这个特殊日子与大家见面。
作者-彤
哪想到一个穿鲜亮衬衫的中年男子,居然在镜头前笑得一脸得意,宣布是他让这部电影\"黄了\"。在他眼里,导演的8年坚持就是\"吃饱撑的\",民族的血泪史可以一句\"过去了\"轻松抹掉。
当这个举报者的底细被扒出来后,大家才明白:难怪他敢这么狂!可真正让人心寒的,不是他一个人的疯狂,而是这背后暴露的深层问题。
500万人的心血,毁在一个人手里
说起这事儿,真是让人气不打一处来。
7月31日,本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,500万观众标记想看,影迷们翘首以盼。
可就在上映前夜,所有购票链接突然消失,宣传海报被悄悄撤下,就像这部电影从来没存在过一样。8年筹备的心血,竟然在最后一刻化为泡影。
导演为了这部电影,可是下了血本。
十多年前就有这个想法,光是前期调研就花了3年时间。
他像个老学究一样,扎进哈尔滨图书馆翻遍了上百万字的史料,从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记录到幸存者的亲口述说,每个细节都要抠得清清楚楚,甚至跑到日本搜集资料,面对那些不友善的目光。
731遗址博物馆的馆长金成民,都被请来当历史顾问。
这份权威性,本该让电影的真实性不容置疑。
剧组在黑龙江安达市的历史遗址上实景拍摄,连道具服装都根据老照片一比一复刻。
姜武、王志文、李乃文这些实力派演员,为了角色甘愿在低温下拍摄。
那些残酷的历史画面,让演员们在片场多次崩溃痛哭。
拍摄期间,剧组甚至接到过不明势力的威胁电话,但这些都没能阻止电影的诞生。
去年导演拿到公映龙标时,还在社交平台激动地宣布这个消息。
可就在大家满怀期待的时候,举报来了。
一开始大家还以为是日本方面或者某些不明真相的人在捣鬼。
结果万万没想到,跳出来的竟是一个中国人,而且还洋洋得意地炫耀自己的\"战果\"。
这个中年男子穿着鲜亮的衬衫,脸上挂着志得意满的神情,在镜头前轻飘飘地宣布:电影\"停播\"了。
仿佛那不是承载着万众期待的作品,而是他个人秀的战利品。
他把拍电影说成是\"吃饱了撑的\",把那段沉重的历史一句\"过去的就过去了\"轻松带过。
更狂妄的是,他还信誓旦旦地预言:\"再过个十年八年也不可能上映\"。
这张\"为你好\"的嘴脸,骗了多少人
这个举报者的底细一扒出来,大家瞬间就明白了。
原来这货来头不小。自称毕业于985名校,还说跟某知名汽车品牌老板是校友,自己是什么\"专业的电力技术老师\"。
这些自我包装的\"背景\",真假无从考证,却成了他挑战公众情感的底气。
翻看他过往的视频,总能发现他对各类社会热点语出惊人。
前阵子东北大学生不幸离世,他冷漠地评价\"阎王爷收你没办法\"。
批判福耀科技大学时,又断言其\"百年名校终究难以实现\",只会\"喊口号\"。这种人的观点往往站不住脚,言辞却异常铿锵有力。
他打着\"为孩子好\"的旗号,说电影血腥不适合观看。
这份看似高尚的\"保护\",字里行间却尽是挑衅。
仔细想想,这逻辑有多荒谬?孩子们现在有糖吃有动画片看,就不该知道祖辈被当成实验品的历史?
这话翻译过来就是:反正疼的不是我,你们也别惦记了。
更讽刺的是,这人还敢拍视频炫耀,画面里他神采飞扬。
说自己能阻止十年八年,最好让这部电影永远烂在库里。
可他忘了,那些历史不是\"死人的事\"。
731部队拿活人做实验的时候,最小的受害者才几个月大。
他们把活人绑在金属床上,用高温活活烘烤,眼睁睁看着一个生命被榨干水分,变成一具干尸。
只为了精确地记录下\"人体约70%是水\"这个我们现在都知道的常识。
更让人愤恨的是那个令人发指的\"母爱实验\"。日本人为了探究母亲是否会牺牲孩子保全自己,不断让房间加温。
房间里的温度显然无法被忍受,可母亲始终牢牢抱紧孩子,尽可能为孩子阻挡着恶魔般的高温。
而房间外的\"研究员\",就如同牲畜般观察着,他们眼中只有数据,没有生命。
这对母子犯了什么错?要忍受如此暴行?
什么都没有,他们只是万千中国人中的普通一对,就被日本人抓进731部队里,沦为实验的\"工具\"。
更可恨的是,战争结束后,那些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军官,大多竟然逃脱了审判。
大摇大摆地回到日本,有些人甚至摇身一变,成了受人尊敬的医生或老师。
而被他们残害的生命,就那么化作了东北土地上的一捧尘土,甚至连名字都没能留下。
把孩子养成\"玻璃心\",到底害了谁
说句心里话,这事儿让我想到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。
如今的小孩,一个个就像是温室里的花朵。
说不得、打不得,几乎没有什么受挫能力,家长一个个将其宠爱得无法无天。
面对血腥的历史画面,这些没受过挫折的孩子确实会感到不适。
可这就能成为遗忘历史的理由吗?
德国对纳粹历史的反思教育从小学就开始,他们没有因为\"保护孩子\"就回避历史。
相反,正是这种直面历史的勇气,让德国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尊重。
再看看日本,右翼势力篡改教科书,否认南京大屠杀,美化侵略历史。
这种做法遭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,却还有人要向他们\"学习\"?
那个举报者最爱说的\"中日友好\",到底是多么荒诞的词汇。
难道自家经受了烧杀抢掠后,时隔多年就要对着施暴者\"笑脸相迎\"?
这根本不可能,有骨气的中国人,从来不会对着日本人点头哈腰,就像从小在书本里学到的那句\"勿忘国耻、振兴中华\"一样,中国人的血脉觉醒,永远和时间无关。
现在的孩子都觉得当下的生活是与生俱来的,他们就该享受着生活给予的馈赠。
又何曾思考到先辈们的奋战牺牲?
我们寄希望于\"少年强、则国强\",所以对这群少年而言,更应该熟记那段屈辱的历史。
文字的力量远不如亲眼所见来得有冲击感,这就是为什么《731》这样的电影如此重要。
它不是要宣扬仇恨,而是要让后人铭记,以史为鉴,让罪恶不再重演。
可那些打着\"保护\"旗号的人,实际上是在剥夺孩子面对真实、获得成长的权利。
这种以\"爱之名\"行\"害之实\"的行为,比直接的仇恨更可怕。
因为它消解的是民族的精神脊梁。
30万人的南京大屠杀、血染一座城的悲凉,可怜的慰安妇、惨无人道的境遇,都在提醒我们要铭记历史!
真正的爱,从来不是让孩子闭上眼睛
说到底,这场争论的本质不是要不要保护孩子。
而是什么才是真正的保护?真正的保护,从来不是把孩子养成温室花朵,而是给他们面对风雨的勇气。
历史就是民族的药箱,里面装的不是仇恨,是教训。知道731部队做了什么,不是要去找日本人算账,是要知道:落后就要挨打,软弱就会被欺负。
网络上那两万多条骂声,对着四千个赞,像一记响亮的耳光。
这说明什么?说明大多数中国人的心是明亮的。
他们知道什么该守,什么该拼,什么死也不能丢。
8月1日,在网友们自发举报的合力下,那个挑衅的视频最终被迫下架。
这位举报者见势不妙,很快又发布了一条道歉视频。
然而,他的道歉并没能平息众怒,评论区里依旧是骂声一片。公众这份毫不掩饰的不原谅,或许正是对历史最原始、也最坚定的捍卫。
各界人士也纷纷发声。
部分家长表示支持适度保护但反对完全屏蔽,影视从业者联名呼吁给历史题材更多空间。退伍军人团体发声支持电影上映,部分教师表示应该在专业指导下让学生了解历史。
这些理性的声音告诉我们,如何平衡历史教育与心理保护,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议话题。
民族记忆传承方式的现代化转型,引发了广泛的学术讨论,历史题材文艺作品的社会责任边界,成为了新的争议焦点。
真为孩子好,就该让他们看看这部电影。
告诉他们,爷爷辈受过的苦,不是为了让你忘,是为了让你记得,记得什么该守,什么该拼,什么死也不能丢。
那个举报者最好搞清楚,阻止一部电影上映,挡不住历史。
你能删视频,能举报电影,可你抹不掉哈尔滨的罪证陈列馆。
抹不掉国际法庭的判决书,抹不掉骨头里的记忆。
《731》最终能否与公众见面,至今仍是个未知数。但它所掀起的这场巨大波澜,已经超越了一部电影本身。
它像一面镜子,迫使整个社会去直视:我们该如何面对历史的伤疤?
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创新,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。
如何在保护中传承,在传承中成长,这是我们这代人必须回答的问题。
历史需要被重视,吾辈须自强。只有这样,才能将那些欺负过中国的人,永远踩在脚下!
结语
历史不是用来遗忘的安眠药,而是让人清醒的镜子。那些打着\"保护\"旗号的人,实际上是在剥夺孩子面对真实、获得成长的机会。
说句心里话,《731》的遭遇可能只是开始。当\"玻璃心\"教育碰上历史责任时,我们需要的不是逃避,而是更有智慧的教育方式。真正的保护,从来不是把孩子养成温室花朵。
你觉得历史教育应该怎么平衡保护与传承?面对这样的争议,咱们每个人又该站在哪边?
作者声明:作品含AI生成内容
股指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